气候异常不再是初级农产品价格飞涨的唯一原因,农产品市场的金融化也是重要原因……本世纪头10年,美国农产品市场上80%的参与者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为避免价格起伏而签署长期合同。其余20%是投机者,整个市场基本运行良好。从2004年到2005年起,这一比例逐渐发生了逆转,以致目前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中有85%是投机者。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经济学家比凯蒂
伴随着2008年的金融海啸,当年的粮食危机同样令人记忆犹新。无独有偶,在当下欧债危机拖累着全球经济前进步伐的同时,一些世界重要粮食产区的歉收消息正在转变为人们心头的阴云--粮食危机是否会再次伴随金融危机到来?作为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一直处在“紧平衡”状态之下的中国,又会受到何种程度的影响?
国外机构与媒体持续警告:
粮食危机或将重演
本月上旬,路透社的一篇题为《美国干旱和粮价上涨加剧对爆发新危机的恐慌》的文章吸引了各方的注意,文章认为:
全球对2008年粮食危机可能重演的恐慌升级。有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食品价格上涨6%,进口商则纷纷抢购萎缩的美国谷物,把粮价推向新高。
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已经使这些作物收成锐减。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人们提防4年前加剧价格上涨的进口禁令、关税和抢购潮再度出现。
粮农组织资深经济学家、粮食分析家阿卜杜勒-礼萨·阿巴西安表示:“2007年和2008年发生的情况有可能重演。”
他说:“有人估计这回我们不会实施糟糕的政策,通过限制手段干预市场;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会看到像2007年和2008年那么严重的情况。但是,如果这些政策再度出现,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
到目前为止,多数政府都没有采取贸易干预。俄罗斯副总理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认为,没有理由像俄罗斯2010年采取的措施那样禁止
小麦出口,但是他没有排除在2012年年底之后实施保护性出口关税的可能性。
阿巴西安还说,充足的大米供给、迟滞的经济增长和相对较低的油价或许有助于缓和价格的上升。
2007年和2008年,高油价、对生物燃料的更多使用、坏天气、高涨的谷物期货市场以及限制性的出口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升粮价,在埃及、喀麦隆和海地等国激起抗议。
与当时由需求推升的价格激增不同,当前的粮价上涨主要由影响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严重旱灾造成。美国农业部7月份把粮食产量预测下调12%,8月10日宣布再下调15%。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2月交割的
玉米期货价格自6月中旬已经上涨超过60%,
大豆价格也上涨3%。
粮价的急剧上涨也重新激起有关金融投机者在农矿产品市场上发挥什么作用的争论。人们往往指责大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在2008年推高粮价,尽管学术界和政府开展的研究对当年粮价上涨的原因提供了彼此矛盾的看法。
德国商业银行称,已经与两家银行一道限制与粮食有关的投资,从一支规模仅1.45亿美元的小型大宗商品指数基金中剔除农产品。虽然德国商业银行拒绝说明为什么做出这一改变,但游说组织和经纪人说,其动机似乎非常明确。
全球农业投资基金的前经理亚历克西斯·达旺斯说:“上涨的价格开始给银行构成信誉风险。”
他说:“大的谷物交易商对食品和农产品交易的影响或许大得多,但这只是一部分情况,人们一直在抨击那些有钱有势的大企业……如果粮价继续上涨,你会看到这种情况越来越多。”
而近期海外媒体的报道将这份担忧再次推上高点,由于干旱灾害肆虐美国和黑海附近农业区域、印度雨季降雨量不足以及非洲萨赫尔地区潜伏饥荒,全球或将迎来又一次粮食危机。
法国农民联盟(FNSEA)菲利普·平塔警告称,“今年全球出现的一些气候事件,将令农作物严重歉收,特别是美国的玉米和俄罗斯的大豆。”他同时称,“这令农产品价格承压,如同2007年和2008年的粮食危机一样。”当时小麦的价格几乎飙涨了一倍。
英国渣打银行(微博)地区研究负责人萨米兰·查克拉博蒂指出,“印度境內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食品通胀,雨季雨量不足是否会影响到粮食价格。”
印度气象局最新数据显示,该国8月中降雨量较平均年份雨季減少15.2%,未来几个月供应紧俏时,亚洲稻米价格预计将上涨10%。
印度和泰国是亚洲两大稻米出口国。印度粮食部长Kuruppasserry Varkey Thomes本月向国会表示,“当前形势可能会影响到作物收成预期,或将冲击基本商品价格。”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虽然将今年全球大米产出预期从此前的7.32亿吨下调至7.25亿吨,但仍预计今年大米产量较去年的“收成良好”略有增长。
美国农业种植带地区正遭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严重干旱,美国农业部日前表示,预计今年该国的玉米产量将为6年来最低,产量大减令玉米和大豆价格升至历史高位。
法国CM-CIC证券投资公司策略师指出,“谷物价格已经飙涨,玉米价格自6月1日以来已上涨近40%。”
德国商业銀行商品专家表示,黑海周边地区的高温干旱导致小麦歉收,而歉收规模尚无法准确预测。
另有外媒报道,美国农作物减产促使二十国集团和联合国高层官员考虑紧急磋商粮食供应问题,预定8月27日对此议题举行电话会议。报道引述官员话称,“该项会谈不是恐慌的征兆,而是反映出各国有必要建立共识,以免重蹈2007年至2008年粮价飙升引发暴动和情势紧张的覆辙。”
FAO官员此前曾呼吁美国暂停生物燃料生产计划,以缓和粮食资源紧张压力。(半月谈网)
利用市场忧虑情绪 国际资本借机疯炒粮价
由美国大旱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担忧仍在持续,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则在资本炒作下不断上涨,20国集团为此积极筹备召开紧急会议,着手应对。
8月9日,总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公布,7月份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了6%,这是在此前连续三个月下降之后的首度上涨,主要是受谷物和糖类价格上涨拉动。玉米价格仅在7月份就上涨23%,创历史新高。
“极端天气确实是目前新一轮粮食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但现在还没有证据表示,天气的干扰比往年更为严重。”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粮食安全专家涅克·孔宁告诉记者,金融投机活动放大了粮价波动造成的影响,当粮食价格开始上涨,投机商豪赌价格涨得更高,由此进一步推高了粮价。
农业咨询机构东方艾格总经理黄德钧对记者说,国际资本和对冲基金借题炒作令粮价暴涨,“现在全球经济不好,可供炒作的题材不多,此次美国大旱正好让资金有了施展的地方”。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一轮粮价大幅度的反弹,天灾是诱因,人为炒作则在主导。
7月份以来,粮食价格不断飙升直接诱因是美国干旱持续的恶化,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国家,像俄罗斯也出现干旱天气。李国祥表示,现在的干旱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要几个月以后才能对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现在价格就涨起来,完全是人为利用现在干旱天气进行炒作。
对天气的炒作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农产品市场。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统计,截至8月7日,玉米期货总持仓量达到119万张,比7月初增加15万张,其中主要反映基金持仓情况的非商业多头持仓增加近10万张。大豆期货总持仓量在7月中旬达到83万张,创出新高,非商业多头持仓则从7月份开始一直维持在30万张以上的高位。
“由于国际经济仍呈现不明朗态势,资金在工业品头寸减少,资金更多转向刚性需求的农产品。”布端克农业咨询公司资讯经理林国发告诉记者,6月份后,美国政府削减了农业补贴,推高农产品生产成本,随后美国大豆出现了超过2个月的持续干旱,大量的资金涌进美国大豆市场,特别是基金头寸大幅增多,推高了美国大豆价格,使得美国大豆价格在7月份突破了历史新高,目前仍维持在高位。
国内的资金同样闻风而动。有粮油贸易商告诉记者,现在股市低迷,很多资金进入期货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比如,从4月份开始就有很多浙江系的非产业资金进入
豆粕市场。
林国发说,6至8月份是国内豆粕需求旺季,在行业面的利好情况下,浙系资金迅速扩仓拉抬,豆粕价格强势上涨,持仓方面以永安期货为首的浙系资金表现最为明显。
近期,东北、华北等玉米主产区暴发粘虫灾害,这成为资金炒作的新题材。上周,大连玉米主力合约连日强势上涨,持仓量和成交量一度大幅增加,表明多头资金大量入场。
警惕“自证效应” 认清粮食形势
粮农组织贸易和市场部主任大卫·哈勒姆指出,一些评论家和媒体热衷于宣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到来,但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断言缺乏依据。他表示,必须警惕“自我实现的预言”,即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么危机就可能真的到来。
据他介绍,美国玉米当前库存与消费比降的确降至6%的较低水平,甚至比2007-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还要低。因此,市场将保持高度脆弱性,如果发生新的供应冲击,价格将会有大幅上涨。不过,小麦,特别是大米的供应处于良好状态,库存与消费比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
他强调:“我们现在并没有处在粮食危机的状态。”各国应避免出台单边的、不恰当的政策,以免进一步干扰全球粮食市场供需关系。
世界银行(微博)方面也表示,目前的形势与2008年粮食危机有很大不同。2008年,在其他粮食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大米和小麦价格上涨最多。今年,价格上涨发生在稻米之外的粮食品种,主要是小麦、玉米和大豆。2008年,大米价格几乎上涨到原来的3倍,这对全球贫困人口特别是亚洲的贫困人口造成很大影响。但目前大米价格稳定,库存充裕。
此外,目前原油、肥料和国际运输价格比2008年低很多,这将减轻一些国家进口粮食的成本。同时,下一个播种季节的农作物种植成本也较低。世界银行指出,截至目前,对农作物收成的预期并未表明主要粮食品种存在实质性的供应短缺。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指出,当前世界稻米价格仍“保持着令人惊讶的稳定”。粮农组织认为,中国、印尼、泰国的水稻都将丰收,非洲的水稻产量也将增长3%,而澳大利亚的产量更会比去年提高32%。从全世界的情况来看,水稻产量将会好于高产的2011年,达到7.245亿吨。正是由于水稻产量和库存充足,未来几个月内出现价格猛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综合经济参考报、中国广播网、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影响:
冲击有限 理性应对
国内CPI增幅依然回落至“1时代”,这一轮粮食价格上涨是否又将成为新的通胀压力?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20日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国际市场农产品和石油价格上涨。她表示,近期以来,由于美国等主要粮食产地遭遇严重旱情,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飙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中相当一部分从美国进口,美国大豆等农作物减产可能导致中国进口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农作物涨价导致饲料价格上升,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猪肉价格,而猪肉是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构成中权重占比较大的一种商品,其价格上涨可能带来一定的通胀压力。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范胜艮也对记者表示,由于进口用于饲料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国肉制品价格可能会受到影响。
的确,虽然中国主粮自给率仍保持在95%以上,但大豆的大量进口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近80%,一旦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国内大豆价格就会跟涨,接着豆饼、饲料涨价,最后传导至肉禽蛋奶。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计,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300万吨,较上年减少10.25%。在大豆主产省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连续3年减少。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要防止‘高位接单’,最重要就是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
“本轮旱灾造成的‘天气行情’目前已接近尾声,尽管价格还在高位,但实际上进一步的上涨空间比较有限。因此进口时机可进一步观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微博)说。
今年6月以来,伴随国际市场大豆的大幅涨价,国内的粮油价格纷纷提价,一些企业的5升
花生油每桶涨了10多元。7月中国CPI涨幅创30个月新低,一些市场人士开始对国际粮价高涨的传导速度抱有担忧。
? 从8月15日开始,国家发改委要求企业实施食用油价格报告制度,即定期报送食用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
“不必为国际粮价上涨的‘传导’效应过度担忧,目前国际粮食‘减产涨价’还没有演化成全球粮食危机。”程国强分析说,本轮粮价波动以玉米、大豆价格快速上涨为先导,而直接关系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小麦库存比较充裕。“相关部门尚未抛储备平抑价格的动作,但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此前,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等专家均表示,尽管国外大豆涨价,但食用油却难以大幅跟涨,因为除了
豆油,全球还有大量低价的可替代品,如
棕榈油、
菜籽油等。“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有些是厂商跟风炒作。”
区别于国际粮价,国内粮食价格则呈现相对平稳的态势。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今年以来,老百姓最关心的全国米、面、食用油等呈现整体平稳、微幅上涨走势:籼米与年初相比,价格上涨3.6%,而面粉价格一直较为稳定。
? 有关专家指出,国内粮价平稳的基石是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好形势,使我国主要口粮稻米、小麦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然而近期的一些新变化也需要我们的警惕。入汛以来,我国气候异常,雨水偏多,秋季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显著重于常年。截至17日,全国完成玉米粘虫应急防治面积4450万亩,占发生面积5600万亩的79.3%。20日,农业部在河北省召开黄淮海地区秋季病虫防控现场会,进一步部署病虫防控工作。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议上表示,夏粮创历史新高,早稻继续增产,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均衡,玉米等旱作物好于常年,实现丰收有良好的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坚定促进粮食继续增产的目标不动摇,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加强,打好病虫防控攻坚战,全力实现“虫口夺粮”,为夺取秋粮丰收赢得主动。(综合半月谈网、经济参考报、人民日报等媒体相关报道)
扩展阅读
农企加快海外布局构筑粮食“境外防火墙”
从乌克兰到越南,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北方的中粮集团到南方的广西农垦集团……中国农业企业正在加快“海外粮仓”的布局。
乌克兰最大农企乌克兰农牧集团董事长奥列戈·巴赫马久科日前透露,仅今年,就有中粮集团、新希望(15.34-0.04-0.26%)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中国农企考察了该集团,大部分中国企业希望尽快与其达成玉米贸易合作,以满足各自在中国市场的玉米需求。
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三年内将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建设“域外垦区”逾4000万亩。重庆未来五年将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建成5个境外大豆、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央企中粮集团也积极寻找海外投资机会,通过并购等方式“走出去”,未来将在境外拓展大豆、木薯、酒和糖等业务。
这些动作无不显示中国稳定海外粮食供应、减少对外依赖的决心。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在逐年增加,但庞大的国内需求依然让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攀升,去年逆差额达341.2亿美元,同比扩大47.4%。与此同时,外资在中国农业领域步步深入。
贸易依存度过大导致中国在农产品进口价格上并不掌握话语权,很多时候“只能被国际粮食巨头牵着鼻子走”。这种情势在全球粮价高企的当下愈发令人担忧。
极端气候正在肆虐全球,旱灾、水患推动全球粮价上涨,人们担心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的到来,由此可能引发的全球输出型通胀或将对粮食进口国带来进一步打击。
在全球粮食及农产品价格中远期持续上扬的背景下,农企的海外布局能否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构筑粮食“境外防火墙”?如何充分发挥境内外两种资源,确保国内粮食及农产品价格平稳,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乌克兰是全球公认的“欧洲粮仓”。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微博)的广西籍商户郑敏,早在2008年就前往乌克兰种植大豆。2011年大豆价格飙升的时候,他负责种植经营的1600多亩大豆基本都销往中国市场。
“乌克兰有相当一部分土地升值空间尚未打开,土地成本较低,越来越多中国人到当地投资,然后把粮食卖到国内。”郑敏说,这种模式让我们有了一定的定价权,不会完全被国外业者牵制。
中国粮油业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笔海外投资,是重粮集团斥资25.03亿元在巴西建设大豆基地。去年底,40万吨在该基地生产的大豆已分批运抵回国。
寻求供应商多样化也是中国平稳粮食需求的战略举措。
巴赫马久科明确表示,乌克兰谷物在中国港口的销售价格是每吨320美元,这一价格远低于美国谷物在中国港口税后400多美元的售价。
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广西农垦集团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构筑“境外农业基地”,种类涵盖薯类、甘蔗和水稻。如今,越南19号公路沿线的平定省、西宁省、平福省、嘉莱省、昆嵩省等地,正致力于为中国企业配套建设木薯种植基地。
越南广宁省农民阮氏明特别感谢来自中国的投资者。2012年他种植的甘蔗被广西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以500元/吨的收购价全部购买,而这家中国公司在越南境内已经开辟了1000多亩的甘蔗基地。
来自政府的鼓励意味着未来中国农企海外投资将大幅增加。去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多次组织大型农企探讨“走出去”战略规划,并征求意见建议。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等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是中国农企加快“走出去”的有效保障。
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2011年美国出口中国农产品升至233亿美元,即每一名美国农民向中国出口接近4000美元。中美农业贸易逆差不断拉大。此次全球粮价上涨潮中,美国正是漩涡的中心。
不过,今年2月签署的《中美农业战略合作规划(2012-2017年)》或将逐渐改变未来中美农业合作格局。未来两国农业合作重点将集中在农业科技和农产品贸易。过去美方一直偏重贸易,希望向中国出口更多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和
棉花等农产品,而未来中国农业龙头企业将重点加强对美国农业科技和可持续农业的投资。
农业专家建议,中国农企在境外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到粮食及多种农副产品的特点,甚至要考虑到在境外建设
畜牧业肉类品基地;同时应推动中国金融信贷产品跟进,形成“农业基地布局-
农业机械产业发展-信贷融资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农业、金融“全产业链”。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表示,“走出去”加强“上游”资源建设,是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需要,也有利于服务国家粮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