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四叶草化工有限公司

厦门四叶草化工有限公司

进入中文版 ENGLISH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人: 杨先生
电话: 0592-5977411
传真: 0592-5977411
手机: 18046252411
Skype: terrabetter
QQ: 1659387397
MSN: terrabetter(at)hotmail.com
E-mail: info(at)terrabetter.net
MSN: terrabetter(at)hotmail.com Skype: terrabetter QQ: 1659387397

农资行业潜规则-是时候变革了

来源:杨燕 发布时间:9/19/2011 6:11:00 PM
农资行业潜规则,因为你让整个行业的诚信下降,因为你让整个市场混乱。是该开刀阔斧改革的时候了。 8月初,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兵一纸诉状将甘肃金昌奔马农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华农连锁与金昌化工合同纠纷事件近期来广受业内关注,虽然只是两个企业之间的“小事件”,但是却如同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农资行业长期积压的厂商矛盾情绪,也将行业失信的潜规则暴露无遗。   “如果农资行业厂商失信的潜规则继续蔓延下去,行业健康发展将永远成为一句空话。”面对愈演愈烈的农资行业商业诚信问题,一位业内专家这样疾呼。在农资行业剧烈变革的当下,行业违约失信的潜规则到底是怎样的现状?这种沉重的潜规则将会牵制着行业走向何方?   1 华农上诉   在已经没有季节概念的农资行业,忙碌的农资人谁也不愿意轻易走上法庭,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困惑。然而,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兵却站了出来,因为他知道,如果继续扮演“沉默的大多数”,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行业都没有任何好处。   今年2月17日,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与甘肃金昌奔马农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一笔氯化铵买卖合同,数量为1200吨,每吨单价为620元(铁路运杂费按140元/吨预付),总货款91万余元。合同签订后,华农连锁在2月25日付款并通知了对方到站和收货单位,按合同约定,金昌化工应当在3月1日全部发货,但截至目前,金昌化工仅发货184吨。4月11日,双方再次签订一份氯化铵买卖合同,数量为1800吨,每吨单价为590元(铁路运杂费暂按120元/吨预付),总货款127万余元。合同签订后,华农连锁在4月13日付款并在次日通知对方到站和收货单位,按约定,金昌化工应当在4月19日全部发货,但截至目前,第二笔合同尚未发货。   随着氯化铵后期价格的持续走高,华农连锁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然而,等来的却是金昌化工无可商量的提价原来订立的合同在两个企业之间已经变成一纸空文。   厂方“毫不客气”的违约让性格耿直的黄小兵坐不住了,8月1日,华农连锁一纸诉状将金昌化工告上法院,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立即交付剩余的2800多吨氯化铵,并赔偿因为违约对企业造成的相关经济损失。目前,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立案。   据黄小兵介绍,金昌化工强行涨价而且根本不和他们商量,并迟迟不说发货期,这让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这样的合作企业我们注定要彻底放弃。”黄小兵对记者说。关于合同纠纷事件,记者致电金昌化工董事长于伟,于伟表示:“对此事不愿作过多解释,等候法院判决。”   2 市场漩涡中的“潜规则”   在农资行业,合同违约的潜规则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然而,潜规则是如何形成的?潜规则对行业的发展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农资行业违约的潜规则不是无中生有,它的根源是市场动荡,急剧变化的市场让一心追求利益的企业迷失方向,一旦发现市场机遇,一些企业便会失去理性、抛却诚信。” 烟台五洲施得富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江认为,近年来,农资市场无规律的“动荡”,为行业潜规则制造了滋生的土壤。他表示,在农资行业,产能调控不得力、出口政策不科学、市场监管不做实等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不稳定,进而滋生了行业潜规则,如果不从产业政策上科学调整、稳定市场,潜规则必将愈演愈烈。   氯化铵在今年剧烈的市场变化中,成为一大焦点。王学江认为,华农连锁与金昌化工合同纠纷的起因在于“扭曲的市场”,他表示,今年化肥出口窗口期的调整导致尿素和磷铵不能正常出口,因而以氯化铵为代表的二元肥成为替代品涌出国门,同时国内几家大型氯化铵企业的停产搬迁,也造成供应量的减少,于是氯化铵市场等来“难得机遇”,纷纷涨价,企业违约现象此起彼伏。   “企业失信在农资行业已经成为一个让很多人焦虑的问题,氮肥企业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河北金桥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东桥认为,磷肥行业从发展之初就竞争激烈,所以磷肥企业在培育市场、保护市场、树立企业诚信品牌方面付出的更多,过去磷肥企业也存在违约现象,但现在已经好转。然而,氮肥行业由于多年积累的习惯,大多数企业都是区域性品牌,市场观念、诚信意识淡漠,没有下功夫建立自己稳定的渠道,所以很多氮肥总是摆出一副强势的姿态。   事实上,很多行业都存在潜规则。在煤炭行业,以倒煤中间商即煤贩子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利益链,则是煤炭行业的潜规则。有业内人士指出,形成这个市场长期扭曲的原因主要是电煤难买、运输不畅以及人为地造成煤炭差价等多因素引起的。而且行业监管不严也是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助推力。与农资行业相似,煤炭行业合同违约的现象也很普遍,在用煤旺季,下游企业对于煤炭的迫切需求,让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违约涨价的潜规则。   动荡的市场催生了潜规则,而潜规则又将农资行业继续带入秩序混乱的局面,就这样,在市场与潜规则相互纠缠中,形成了行业发展的一个“怪圈”。   3 失信的产业链条   农资行业商业诚信的丧失,看似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其实波及的却是整个商业链条,由于违约导致的市场失真,必将让行业跌入更深的迷茫与混乱。   黄小兵之所以不再沉默,是因为金昌化工的失信让华农连锁陷入“被动失信”,他们无法及时给下游交货,伤害了华农连锁的信誉。黄小兵表示,生产企业失信导致的是整个农资链条的失信,而不仅仅是表现为当下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   浙江农资作为农资流通的龙头,也曾遭遇过上游企业失信的尴尬。浙江省农资集团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浩表示,今年4月,他们与山东联盟签订了一笔尿素订单,随后尿素市场回升,山东联盟提出涨价,几经周旋,最后每吨尿素涨价60元才得以发货,而同期与山东联盟签订合同的中化与黑龙江倍丰则最终以每吨尿素涨价200元成交。陈志浩表示,虽然上游涨价,但是他们还是与下游经销商维持了原来的合同,没有把失信传导下去。“浙农有这样的实力承担一下,但是如果这样长此以往,任何企业都将无力承受,而市场价格的不断抬高,最终必然会转嫁到农民身上。”   “潜规则是很多流通企业长期逆来顺受的结果,如果大家都沉默,只能让行业风气更为混乱。”王学江认为,如果农资行业的整个链条失信,不仅会影响行业的社会形象,而且会把行业发展带入难以掌控的局面。   4 破解“潜规则”   上游生产企业失信违约,下游流通企业忍气吞声,终端农资价格被人为抬升,弥漫在农资行业的潜规则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如果行业的这种潜规则不被打破,大家忍气吞声地吃着家常便饭,最终咽下的将是行业集体种下的苦果。”业内专家指出。   今年3月,江苏常熟市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宗有威与一家生产企业签订尿素订单,后来因为厂家违约,宗有威不得不每吨加价90元成交。与宗有威一样没有与厂家“撕破脸皮”的经销商非常普遍,在大多数人的隐忍中潜规则不断蔓延。   潜规则真的无法破解吗?   陈志浩认为,打破潜规则,行业协会必须有所担当。他呼吁,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钾盐工业协会、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共同组织成立一个“中国农资行业诚信者联盟”,发布行业诚信倡议书,建立行业信用等级,定期公布诚信榜单,接受行业与社会的舆论监督。陈志浩表示,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下,用商业道德来推动行业秩序的重建非常必要。   不过在“潜规则”面前,拿起法律武器的企业还是少数。苏东桥认为,之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打官司,是因为漫长的司法程序让大家“拖不起”。他表示,只有商业纠纷法律进程的不断加快,才会让大家更相信法律,同时对于商业违约的法律成本应加大,让那些不守信用的企业也要负担“诚信成本”。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合同就是生意的根本,因为国外的违约惩罚很厉害,执法也很严格,而在中国,企业违约成本很低,这就给“潜规则”制造了滋生的土壤。   行业潜规则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可以破解,但是这个沉重的绊脚石已经严重影响了行业前进的脚步。农资行业要实现秩序重建、稳健发展,仅依靠法律武器、行业自律很难实现,有关部门必须站在“三农”的高度,去解决行业存在的深层问题,这才是根本出路。   权威观点:重构农资行业良好商业秩序   ——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   针对当下农资行业的商业失信现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认为,现在许多人依然信奉无商不奸的信条,不去思考无诚不远,对于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而言,这无异于是在自毁前程。寻找诚信、重建诚信应该是全社会的迫切话题,这既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难题,也是必须突破的必做题,因为不突破这一关,市场经济体系无法建立。目前农资行业的商业诚信建设,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杨建平表示,作为行业组织,农资流通协会正在坚定不移地倡导并推进诚信建设,协会近几年开展的全国百佳(优秀)经销商、诚信合作厂商评选,就是让大家用投票的方式,选优推优、公布红榜、树立标杆。下一步,协会则可能会根据会员投诉,进行内部黑榜、黑名单通报,提醒企业不与黑名单上的企业合作。第三步,就是直接给诚信黑榜企业发警告,如不改善,将公开发布其行业劣迹。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唱红打黑”,震慑不法企业,肃清行业环境。希望用三到五年时间,在行业内初步建立诚信导向,推出一批行业榜样,淘汰行业不良厂商,进而重建农资行业良好商业秩序。